翻页   夜间
辉笔新看书网 > 历史选择——长征中的红军领袖 > 第6章
 
至于红军主力为什么要退出中央苏区,这次转移向何处去,下来的军政命令中都没有明确的解释,而且明明是战略退却,还特别指出反对把这次行动曲解为“退却”。几个月来军事上的接连失利,第五次反“围剿”的惨重失败,每一个红军指战员都有目共睹,“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愚兵”做法,只能使红军指战员产生思想上的苦闷和疑虑。

后来,在行军途中,有的战士问干部:“总支书,这里是什么地方?走到哪里是个头?”干部自己也不知道,只好回答:“我们这两条腿是属于革命的,上级让往哪里走,我们就往哪里用劲!”

此行何处,事关这次战略转移的重大战略意图,当时最高决策者博古和李德一直秘而不宣。事实上,连他们自己也是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他们在敌人的进攻面前,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到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眼下已变成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了。这时他们想的,只是先把“家”搬到湘西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后再作计议,其余的都顾不上了。

去留心绪都嫌重

随主力西征,前途渺茫,但是留下来更是生死未卜。因为主力转移之后,留守的少量部队,将要面临几十万国民党大军的反扑。

就像转移的方向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一样,留下的名单也是由最高“三人团”一手决定的。在研究留守人员名单时,博古、李德向周恩来征求了军事方面的干部的意见,其他方面只告诉他一个数字。

当最高“三人团”的目光扫过中共高级干部名单时,第一个被考虑留下的是项英。项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府副主席、中革军委副主席,具有党、政、军全面工作经验,委任他为留守人员总负责,显然是最恰当的人选。当项英得知这一任命时,表示坚决服从。以后,项英在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作出过重大贡献,但也有重大失误,导致1941年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的巨大损失,本人也因此牺牲。但此时他在主力红军转移的情况下临危受命,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第二个被列入留守名单的是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陈毅8月底在兴国前线受伤,坐骨碎裂,此时正躺在医院的病房里。

10月的阳光洒满洁白的病房,窗外传来阵阵口号声、军号声。躺在病床上养伤的陈毅,以往总是谈笑风生,富于幽默感,如今却像换了一个人,显得忧心忡忡、烦躁不安。他预感将要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出所料,他的老朋友周恩来来到他的床前,告诉了红军转移和他被确定留下来的消息。

显然,这一消息令陈毅的心情更加沉重。

1929年严冬,他随毛泽东和朱德离开井冈山向南行进,在赣南和毗邻福建省的边区建立了中央苏区。他是“朱毛红军”的一名闻名遐迩的高级指挥员,如今,他却要离开这支队伍,设法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他亲眼目睹了苏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已拥有几百万人口和相当大的一块土地的发展历程,如今却又要看着它从“红区”变成“白区”。陈毅是个务实的人,他不会自欺欺人,把清汤白菜说成是肉汁米饭,他深深地知道红军面临的是怎样艰难困苦的处境。

尤其令陈毅忧郁的是他将与项英合作。项英与博古、李德关系密切,是共产国际路线的积极执行者。直到主力红军出发前,在李德对项英作留守工作的指示时,项英还提醒李德:“不能忽视毛为反对党的最高领导而进行的派别斗争,毛暂时克制不过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毛可能依靠很有影响的、特别是军队中的领导干部,抓住时机在他们的帮助下把军队和党的领导权夺到自己手中。”

平心而论,陈毅是敬重和追随毛泽东的,他将与项英合作共事不能说是件快事。但当周恩来问他有什么意见时,陈毅干脆地说:

“没有意见。”

一个共产党员,面对党的困难局面,能说什么呢?虽然陈毅对当时中央的错误领导积了一肚子意见,但是目前的困境不允许他去争论是与非,当务之急是各自承担挽救危局的责任——无论是走还是留。

周恩来似乎更了解陈毅的心思,他向陈毅解释说:

“你是高级干部,本来应该把你抬走,因为你在江西搞了七八年,有革命斗争的丰富经验,既有政治斗争经验,又有军事斗争经验。更可贵的是你有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有中央根据地几次反‘围剿’的斗争经验。相信你一定能依靠群众,依靠党的领导,坚持到胜利。”

陈毅紧扣的心弦似乎松弛了一些,他从周恩来信任和亲切的话语里感受到组织上的关怀。

一天前,周恩来得知陈毅体内的弹片尚未取出时,当机立断,命令卫生部长贺诚把电台使用的发电机和打好包的X光机调来打开,为陈毅受伤的大腿拍照,并请来红军中2个医生为他动手术取出了弹片。想到此,陈毅还能说什么呢?

临别,周恩来的手与陈毅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陈毅得知自己留下来的消息后,决定把自己的马送给瞿秋白,让他赶紧追上队伍。但陈毅还不知道,中央已决定把瞿秋白留下。

对于留下体弱多病的瞿秋白,党内许多同志表示了不同意见。在瞿秋白被列入留守名单时,周恩来希望博古再慎重考虑一下,但博古坚持留下瞿秋白。虽说留下瞿秋白的理由,是他正患肺病,不宜长途行军。其实,1年前中共临时中央作出的《关于狄康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才是留下瞿秋白的原因。

吴黎平曾回忆说:“(决定宣布)两天之后,我曾经把秋白同志留下的这一决定,问过毛泽东同志,说秋白这样的同志,怎么可以不带走,让他听候命运摆布?毛泽东同志回答道,他也提了,但是他的话不顶事嘛。我也问过张闻天同志,他回答,这是中央局大伙决定的,他一个人说没有用。”张闻天本人后来在延安整风时也曾回忆:“瞿秋白同志曾向我要求同走,我表示同情,曾向博古提出,博古反对。”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