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荣耀】(3):秦使
到了破虏朝的时候,黑夫虽然退居二线,但一些朝政大事仍通过全国各地的邮传系统与黑冰台情报机构于第一时间送到在各地游山玩水的黑夫手中。
这其中就有一项间接诱发了西南复叛的导火索——朝贡岁金。
原先各朝贡国每年需要向秦帝国交纳一笔与其国力相符的岁币来换取秦国的奢侈品供其贵族享乐,朝贡岁金则将此改为交纳等价值的金饼。
贴心的行人们特地提醒了那些王公贵族,若国内无产金之地,也可以用银、玉等物向常驻其国的秦商换取秦币,再由秦币兑换成秦制金饼,分量足重,童叟无欺,价格嘛,也很公道,可以说是三赢,即大秦赚三次。
岁币/金制度一方面为秦国赚取了充足外汇收入供外交部门运转,另一方面因为岁币需要以秦币的形式交纳,间接促进了秦币在海外的流通价值,对朝贡体系后来废诸国货币皆采用秦币的改革帮助不小。
第三个利益层面的受益方则是民间,随着秦国奢侈商品的涌入,朝贡国贵族之间开始兴起了攀比风气,仿佛只有大秦的东西能够彰显自己的身份,而本国产的则代表着落后生产力,不足以突显贵族地位。
旧港都护府(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巴邻旁)附近曾有一小国名为锡亚克,因坐拥海港之利,往来南洋(今中国南海)与西洋(今印度洋)的秦船都需要在此中转补给,又有秦军庇护,其国遂富。
锡亚克大公向秦商展示自己富庶时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整座府邸,除了仆人外均为大秦产物,连砖石都是从大秦运过来的!”
就连他自己的家族,也因为受到摄政的册封,名义上属于秦国子民。
攀比之风盛行为秦商打开了朝贡贸易的大门,随着船队所到之地越来越远,朝贡国数量越来越多,大秦商品的市场需求激增,岭南、江南与山东等地甚至出现了工业化集成生产的萌芽。
此为后话了。
在破虏朝的时候,一位横空出世的‘天才’御史上谏,改岁币为岁金,并根据岁金的成分、重量与纯度来考核该朝贡国的诚意。
摄政三十四年,秦使陈显谴责楼兰王交纳的贡金成色不足,楼兰王背地里跟妃子抱怨了几句秦国贪婪,翌日陈显便入宫斩其首级,立其胞弟为王。
由于西域都护府的秦军数量比楼兰城人口还多,楼兰人心悦诚服,莫敢不从。
当然,陈显的举动因为不合规章制度,随后也遭到革职查办,新任楼兰王去世后,原楼兰王留在咸阳的质子在受命担任楼兰丞、楼兰尉等官职的秦吏陪同下返回楼兰继承了王位。
从这个例子中也可以看出,由于秦使的行动缺乏有效监管,一些秦使仿佛成了朝贡国里的土皇帝,甚至出现了废立之事,为后来的一些事情埋下隐患,这也是黑夫晚年执意要设置都护府管辖距离实在太远地方的原因之一。
尔后的许多年里,每当西域发生动乱,最先遭殃的往往就是秦军出发前往西域都护府腹地必经之路上的楼兰。
秦使这么牛逼,有没有朝贡国敢反杀秦使呢?
答案还真有。
截止到摄政四十二年,只有西南夷的几个中小朝贡国勾结孟加拉地区不从朝贡的外敌杀过秦使,它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三代人的鲜血,即西南三大征当中一征、二征的目标。
在朝贡体系建立的最开始几年,那些常驻异国他乡的中小行人并没有什么权力,还容易被当地势力腐化,直到调整为如内郡流官一样五年一任最多连任一届必须换地的制度,才在表象上稍稍遏制了这股腐化秦吏的势头,但背地里秦吏与朝贡国官僚勾结为自己谋取私利的例子仍旧数不胜数。
毕竟...能被派到千里乃至万里、数万里之外担任行人、使者或属吏的秦吏本身也不是秦吏队伍里的优秀人才,至多只是中人之姿罢了,缺乏了帝国内部那样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秘密部门的监视,封建官僚的腐化从来都只是时间问题。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